2009年2月5日星期四

張金發‧留台人生存空間與發展

2009-02-03星洲日報/六日譚
作者:張金發‧留台聯總策略主任

面對著大學畢業後歸國而國家不給予學位承認的風險;忍受著社會中無數人的歧視眼光、差別待遇等窘境。留台人歷經五、六十年,前撲後繼,留台之路從未中斷過,赴台升學的人數也在這近10年間往上遞增的趨勢,如今畢業的留台人數已近4萬人。

如要政府承認該外國的學位,“可以”透過向公共服務局申請,依照規定填寫一

大堆表格後呈報,然後就是無限期地“等待”。沒有人理解,是不是台灣畢業的學生程度都有問題?為何國家公共服務局對留台學位欠缺理性對待?還是認為台灣經營的大專院校都是學店?黑店?就算與公共服務局洽談,對方往往推說只有國家須要該方面的專業人才或當政府公務員的時候才考慮“原則性接納”。

公共服務局主宰著外國學位是否被接納的權力,權力之大連高官也對他們無可奈何。不只台灣畢業回國的大學生面對這種困窘,還有許多國家的學位也一律不被公共服務局“認可”,其情節一樣。公共服務局是不需向大家解釋他們是否“認可”或“不認可”的理由,因為這是他們的權力。我們疑惑,究竟公共服務局是否有一套健全的制度來審核與評定外國大學的學位?他們對外國學位是否都作認真鑑定?

除了8所台灣的大學醫學學位(包括醫科、牙科、藥劑)在1997年起陸續得到承認之外,工程學系自有政府設定的門檻,回國後只要通過考試則可取得合格的工程師執照;法律系因體制不同,迫使留台生要另謀出處,其餘的台灣各大學與學系,留台聯總都在逐步向政府爭取承認,以讓留台人得到“合法的資格”來達成自己創業的夢想。

大馬獨立52年,留台人長期為這一片土地培植了無數精英,無可計數的留台人不遺餘力為國家為社會獻身,因而不論在政經文教士農工商都有他們的身影。或許是受傳統中華文化的影響,對社團活動往往顯得積極參與,領導社團和熱心公益的留台人更是不勝枚舉。

在政府漠視人才回流的當兒,國內的局勢,留台人的生存空間與發展都飽受侷限下如何自處?選擇回流還是在國外發展創業?黃錦樹、陳大為、鍾怡雯等學者在台灣闖出了一片天,在國內文壇也有一定的知名度;陳錦釗在台灣專研子弟書的成就取得國際漢學家的尊嚴;潘健成在台灣的事業發展被喻為商業奇才……。

我並不是鼓勵留台人都留在國外發展,回流的留台人也絕不輸人。信手拈來,吳德芳在商場上長袖善舞,積極參與和領導華社數十年就是一個鮮明例子;又如陳慶佳、鄧育桓、周美芬、駱福漢醫生、方卓仁、江真誠等在政壇就有不錯的表現。

在文教工作者方面就有:馬來西亞藝術學院院長鍾金鉤、柔佛音樂藝術學院已故院長陳徽崇、韓新傳播學院院長林景漢、還有鄭良樹教授、鄭成海、林水檺、楊清龍、烏拜德拉、星洲日報總主筆羅正文等等在藝術、文教、學術方面都享有盛名。

留台人在全國60間獨中教職員當中佔一半以上(約一千多名),此外,還有南方學院院長祝家華與甫上任的新紀元學院新任院長潘永忠等人,我們熱切期待他們愛護華教的心志如願得以發揮,讓留台人的精神繼續發光發熱。另外,在商場上賺大錢又低調的留台人我們無法一一提及,因此,不管政策對留台人是否有所不公,留台人莊敬自強,依然可以在各行各業闖出一個春天。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