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11日星期一

留台生的沒落

光華日報, 眾議園, 2008年8月10日
文:吳子文

大馬華裔學生留學台灣的歷史超過50年,累積的人數已達2萬人以上,目前每年仍有約1000名大馬華裔學生到台灣留學,形成一支規模不大,但源遠流長的大馬旅台“特種部隊”。

五零年代至六零年代中旬, 由於台灣的僑生教育獲得美國的撥款援助, 提供海外華裔學生旅費以及生活費上的補助, 吸引了不少家境貧寒的大馬華裔子弟赴台留學, 然而早年由於位處新加坡的南洋大學尚未關閉,所以台灣並非大馬華裔學生首要的升學管道。

六零年代末至七零年代初, 大馬華校面臨改制的衝擊, 原來的華校分割為國民型中學和獨立中學兩類,而南大又於1974年中止在大馬招收新生, 讓華教的發展跌入了黑暗期。 因此,台灣在七零年代中期至八零年代末突然躍升為獨中生最主要的升學管道之一, 使得留台生一度和獨中生幾乎劃上等號。

這一時期的獨中生難以進入本地大專就讀,又失去南大作為升學的管道,所以除了英語系國家,台灣幾乎成了獨中生唯一的升學出路,也造成這一階段的大馬留台生的素質普遍偏高。

八零年代的大馬留台生是獨立後成長的一輩, 他們有別於過往的留台先輩, 在行事作風上表現出強烈的鄉土關懷和愛國意識,而且人才輩出, 出現了包括陳亞才、張濟作、 曾慶豹和羅正文等在華社極具影響力的留台知識份子。

到了九零年代,留台生的社會影響力開始式微, 逐漸往文化領域靠攏, 出現了像黃錦樹、陳大為和鍾怡雯等著名的旅台作家,但他們沒有一人返馬,而是選擇留在台灣從事學術研究和教育工作。

往後,隨著國內高等教育的開放,私立學院如雨後春筍般紛紛成立,加上新加坡大學吸納了不少成績優秀的獨中生,台灣早已不是獨中生唯一的升學管道,讓旅台生的素質每下愈況。

2000年以降,留台生幾乎已被世人所遺忘,直到黃明志突然以高分貝的饒舌音樂大鬧天宮以後,人們才稍微意識到留台生的存在。

台灣在2000年曆經首次政黨輪替以後, 正式成為華人世界第一個真正民主的國家, 然而台灣在民主化的同時,消費文化也在鋪天蓋地的侵襲而來,加上藍綠惡鬥,大學生普遍對政治已經感到十分的厭惡。因此,旅台生來到台灣,往往接受到的並非民主的啟蒙,反而是消費文化的洗禮!

反觀九零年代迄今, 在本地大專就讀的大馬華裔學子, 他們雖然在校園裡一直遭受大專法令的惡法打壓和限制, 但是壓迫反而弔詭的強化了他們的民主意識, 加上大馬社會正處於激烈變動的轉型期,讓他們有機會投入像1998年 “烈火莫熄” 的大規模社會運動, 實際從社會運動中汲取民主改革的養分。

誠如一位大馬從事社會運動的朋友所言,留台生給他的印象就是: 政治評論寫得天花亂墜,懂得運用許多深澳的理論進行分析,然而卻缺乏實際的政治行動力。這是留台生應該反躬自省之處,才能為留台生再創另一個風起雲湧的高峰。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