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26日星期四

早期被視為「國民」 留台生須受軍訓

2009年2月26日 東方日報 王慧儀 報導

早期台灣政府的確曾經把僑生視為台灣「國民」,到台升學的大馬人,還被規定需要參加2個月的軍訓。

直到我國獨立初期的教育部長佐哈立,在1968年獲知此事後,親自去與台灣政府交涉,才免除大馬籍學生參加軍訓的條例,改成不帶有政治意味的「暑假營」。

雖然如此,僑生政策對於部分海外華裔子弟確實是一份援助,尤其在印尼排華事件後,大批華裔逃到台灣,都受到台灣政府密切的照顧。

然而,對於大馬籍學生而言,到台升學卻會面對「雙重國籍」的窘境。

僑生不過是個符號

曾經留台的董總法律顧問饒仁毅律師感嘆地說:「對於當時的我們來說,是千般不願意放棄我們的(大馬)國籍,我們人在海外心里掛念的還是國土。」

吉隆坡尊孔獨中校長吳建成受訪時認為:「對於我們來說,並不存有僑胞、僑民的概念。因此,學生到了台灣被稱為僑生,就會變得很詭異。尤其是擁有本土意識的大馬籍學生,在僑生身份上更顯得耿耿於懷。」

由於無從處理身份問題,1960年代的大馬籍僑生,對於台灣政府招攬東南亞華裔,並視為僑生以實踐「反共復國」的事實,都心照不宣,而漠視問題的存在。

到了1980年代後,一群大馬留台生首次進行僑生身份定位的討論。目前擔任台灣中原大學宗教哲學系教授的曾慶豹,20年前就曾經指出,「僑生」只不過是符號,與台灣政府只是一種內在的關係,用來統稱來台的華裔學生。

2007年與2008年,就讀台大人類研究所的大馬僑生,兩度在台灣《中國時報》投書,針對「僑生」稱謂提出質疑,並認為僑生應該全面獲得「正名」。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