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12日星期一

一票會長領導留台聯總4年‧姚迪剛:俯仰無愧天地

光明日報,專訪/專題  2012-03-12 10:27

寒梅,傲霜鬥雪,越冷越開花。

好比留台生,苦讀4年的學位,仍被政府拒於門外,儘管刺痛大馬5萬名留台生,但人人鬥志激昂,奮鬥近半世紀,獲得私人界掌聲,現在連政府也看到他們了。

即將卸任留台聯總會長的姚迪剛接受《光明日報―心光大道》訪問,捎來好消息:馬台互認學位料在今年4月完成,最遲也不會超過6月。

馬台互認學位,讓留台聯總從1974年創立迄今,終於得償所願,姚迪剛不負學長學姐所托,如今功成身退。

回想當年,僅以一張多數票獲勝,成了“一票會長”的姚迪剛,時時攜帶辭職信,擔心自己無法整合31個屬會而搞垮留台聯總。姚迪剛的顧慮,反而讓他更謙卑,也願意聆聽。

4年領導留台聯總,功與過自有評斷,就如姚迪剛所說:“俯仰無愧天地,褒貶自有春秋”。

初當選 隨身攜帶辭職信

姚迪剛不諱言,他在4年前接任馬來西亞留台校友會聯合總會(簡稱“留台聯總”)會長時,正值內部人事糾紛,戰戰兢兢跨過領導交接的過渡期。

“當時票箱一開,我知道自己獲勝時,心裡沒有開心,反而多了一份沉重,覺得自己背負的責任很大。”

一票獲勝,他說是在自己預算之內,並沒有感到意外,因為當時只有27個屬會,對比歷屆選舉,獲勝往往是1至3票的差距。

記者大膽探聽是否因為“一票會長”的關係,擔心代表性不足而感到異常沉重。

他否認的說,無關成績,27個屬會中,除了東馬兩州擁有兩票,其他則一會一票,選票本來就不會很多。

“競選一定有不同聲音,如何讓不認同的屬會接受我,然後整合各屬會,是我上任的首要工作。”

溝通往往是解決爭議最好的方法。

姚迪剛願意聆聽,深入瞭解每一個屬會要求,成功讓每個屬會同心協力的推動會務。

而公事包內的辭職信,始終沒有“機會”讓他遞給理事會,直至任期結束。

堅信改選不會致分裂

3月18日,當姚迪剛卸任會長時,也是令人矚目的改選日,由署理會長李子松及副財政劉文興各組團隊,即將全面開打,頗有當權派對壘挑戰派的局面。

但姚迪剛不認同,不管李子松或劉文興,都是現任理事,兩人旗鼓相當,並不存在當權派與挑戰派的說法。

“很多人認為接班人一定是署理會長,但我上任會長時,卻是副秘書,而且翻開歷屆領導人記錄,很多署理會長都沒有意願攻打會長的職位。”

不管哪一個陣營獲勝,姚迪剛都會祝福他們,也認同兩人的領導方式,只是兩人的理念不同,希望將留台聯總帶到不一樣的方向而已。

姚迪剛有信心,無論結果如何,留台聯總都不會因為改選而分裂,新任會長的首要工作,必定是整合所有屬會,獲得大家信任的繼續推展會務。

姚迪剛大學時期曾是羽球高手,他喜歡採取進攻的方式,若只守不攻,還是會讓對方看到弱點,沒有進分的機會。

“守中帶攻,總比墨守成規來得好。”

姚迪剛強調,他不會偏幫任何一方,無論哪一個人領導,都是他可以接受的。

“留台聯總這4年專注於學位承認,關注會員的需求,接下來應該往外發展,協助華社處理更多課題。”

將重心轉移家人教會

姚迪剛與妻子在教會相識,奈何妻子接受英文教育,對留台聯總沒有歸屬感,當初對於丈夫當選會長,更不表認同。

“當初我告訴妻子自己當選會長時,她其實不贊成我出任,認為我在浪費時間。”

至於女兒,更在睡前禱告,希望他儘快辭掉會長職位。

“如今,我會專注在教會工作,尤其是小孩及孤兒的社會服務,希望能與妻子並肩作戰,一起努力。”

推廣海青班 拓求學管道

除了進行馬台互認學位的工作,海青班的推廣,也是留台聯總的重大方向。

為了培養青年獲得實用知識及生產技能,學生不僅可選擇大學,也可報讀以技能為主的海青班。

引用雙聯課程模式馬華近期也投入技職教育的工作,內容與留台聯總的海青班相似,希望讓更多年輕人選擇不同的求學管道。

“起初,馬華設想在大馬成立技職學院,可惜無法成事,而將300名學生送往台灣,實行1+1課程,一年台灣,一年大馬的完成學業。”

雙聯課程的模式,讓姚迪剛甚為憂慮,擔心馬華無法在接下來的一年規劃課程、學院方向等工作,使學生日後無法銜接在台灣求學的課程。

“我多次向台灣教育部反映,若馬華來不及設立學院,台灣教育部必須承擔責任,讓他們繼續在台灣求學,完成所有課程。”

他澄清,早前留台聯總與馬華的爭議,完全是以學生的利益為出發點,希望學生的教育不會受到影響。

姚迪剛認為,海青班的成就可與大學課程媲美,學生掌握的一門手藝,依舊是企業迫切需要的人才。

不擔憂赴華生超越留台生

隨著中國逐漸壯大躍身為經濟強國,況且日後可留在當地發展,是否造成赴華學生人數逐漸超越留台生?

姚迪剛似乎沒有這方面的擔憂,從2007年開始,留台生人數每年25%成長,較早前那批也有2600人,目前在台灣的大馬留學生也有8000人左右,對比中國留學生的3000人,尚有一段距離。

“中國的學費不會比台灣便宜,外加生活費及住宿費,整體來說,中國的消費依然比較高。”

另外,台灣重視通識教育,培養出來的學生,在個人修養或氣質上,還是會與其他國家比較不同。

馬台互認學位料4月完成

談起教育工作,姚迪剛侃侃而談,似乎4年的成果,並非短短一小時的訪談能說明,尤其即將落實的馬台學位互認工作。

“為了讓馬來西亞及台灣謀取最大福利,學位承認的工作不能忽視。”
幸運的是,我國在2007年成立馬來西亞學術資格鑒定機構(MQA),讓留台聯總有了一個尋求協助的方向。

以前,留台聯總找不到門路,即使聯絡公共服務局(J P A),他們也因為是審核公務員,可以選擇不理會留台聯總的訴求。

另一名促成馬台互認學位的重要推手,姚迪剛不得不感謝高等教育部副部長拿督何國忠。

“若不是何國忠主動洽商,馬台互認學位的工作無法順利推展至今。”
感謝何國忠主動洽商“何國忠認為,學位互認不是爭取,而是透過學術面去討論。

台灣方面也釋出善意,委派專員朱多銘駐馬處理此事。”

他稱,透過何國忠的協助,各方都對台灣教育的高水平深感認同,甚至獲得馬大、拉大校長的讚揚,也使MQA積極處理相關工作。

馬台兩方在兩、三年的時間,積極展開一系列工作,包括互訪兩地教育的審核制度、簽署合作協議書,對彼此的學位審核標準毫無疑問。
“現在只剩臨門一腳,獨缺一個正式的場合進行簽署工作。”

“如無意外,馬台互認學位料在今年4月完成,最遲也不會超過6月。

08年代留台生工資低10%~15%

回想留台生因為學位不受承認,面對種種打壓時,反而讓他們更堅強,活得比其他人更精彩。

姚迪剛的哥哥畢業於台大土木工程系,台灣一流學府的高材生,奈何返馬後,卻被老闆壓價,成了“廉價大學生”。

“我哥的資歷完全符合公司要求,可是因為台灣畢業回來,工資必須比其他人低10至15%,遭遇非常不公平。”

姚迪剛則畢業於東海大學工業工程系,無論姚迪剛、他的哥哥或其他留台生,大家都面臨同一個命運。

“我1985年回來,當時大馬經濟環境不好,我的薪水只有650令吉,比其他人少了300令吉,而且條件苛刻,生活不容易。”

所幸學長學姐不斷努力,總算擦亮“留台生”招牌,成功在大馬企業界吐氣揚眉,讓90年代回馬的留台生,增加不少就業機會。

如今頂著留台生的光環,不僅沒有被“壓價”,反而加分不少。

一名棕油加工廠老闆,甚至主動聯絡留台聯總,希望開放職缺聘請留台生。

“可惜我們短時間內找不到合適人選,而他又求才若渴,並願意提供獎學金,希望學成歸來的留台生考慮到他的企業上班。”

如今企業界,是如此看重留台生。

爭取各領域專業證照

環顧目前的就業環境,留台生的能力似乎不必依靠政府承認學位而獲得加分。

姚迪剛認同,但馬台互認學位卻扮演積極角色,一旦成功,將使馬台達致雙贏,屆時將有更多學術交流、交換學生及師資等合作。

留台生因為不被政府認同,往往只能投身私人領域發展,若馬台互認學位的落實,留台生就有更大的空間發揮實力,尤其是公共領域。

可投身公共領域“台灣擁有很多教育課程,我國教師不足的問題相信會迎刃而解,另外還有醫療科技的操作員,除了醫生護士外,操作醫療儀器的人員也是大馬缺乏的專業人士。”

另外,很多家長擔心台灣學位不被認可,而阻止孩子到台灣求學,若互認工作順利完成,家長就沒有這方面的顧慮。

儘管馬台互認學位即將完成,但留台聯總的工作不會因此而停止,他們會繼續向公共服務機構洽商,希望除了認可學位外,也能取得各領域的專業證照。

“留台聯總不會因此而滿足,雖然互認學位已經是一個巨人的腳步,但未來仍有很多路要走。”

助大馬華教蓬勃發展

自南洋大學走入歷史後,若沒有留台生的力量進入大馬,本地的華文教育不會像今天蓬勃發展。

隨便在全馬一間獨中抽樣調查,多數教師都是留台生,甚至校長也有一半畢業自台灣。

自從華教在大馬發芽後,留台生則扮演承先啟後的角色,為華教的貢獻不遺餘力,也造就華社對留台聯總的關注。

獲台灣頒發獎章姚迪剛說,大馬社團沒有一個會員結構,如留台聯總擁有5萬名會員,都是傳統文化熏陶的大專生,所以在重大的課題上,董教總也不會忽視留台生的看法。

因此,姚迪剛任內4年,非常重視教育工作,希望留台生繼續為華教貢獻。

姚迪剛的努力,以及留台聯總半世紀的奮鬥,也獲得台灣教育部的認同,特意頒發“三等教育文化專業獎章”給姚迪剛,以肯定留台聯總在處理留台升學的工作。

後記:盡顯大將風範

專訪最大的魅力,就是能一對一交流,受訪者的眼神、表情、肢體動作全收在記者眼裡。儘管記者的問題尖銳,無論是一票會長的代表性、改選的爭議,姚會長依舊不疾不徐的應對,從容不迫。言談中,沒有譁眾取寵的言論,沒有灑狗血的激情,完全符合姚會長自詡留台生的文化修養。大將風範,由此可見。
(光明日報/報道:梁國忠)
Bookmark and Share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