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28日星期六

僑生,你的名字叫「弱者」?(系列2)

2009年2月27日,東方日報,報導 - 王慧儀

不少大馬留台生表示,他們介意本身的僑生身份,而更甚的是,他們大部分在升學前都無法獲知這個事實,或不知僑生背後的涵意。為何大家對僑生身份帶有的政治意味都心照不宣,是刻意隱瞞還是另有苦衷?

近年,台灣政府開始大規模開放招收外籍生,外籍生與僑生有哪些分別?如果大馬學生以外籍生身份赴台留學,真的是如今更好的選擇,大馬這邊的單位和學生本身,又能怎麼做?我們在這里,嘗試一一為大家提供可能的答案。

台灣的僑生入學身份,不但引起海外華裔學生的困擾,對於過去台灣政府對僑生提供豐厚的福利和優惠,更造成台灣社會的不滿,認為台政府對僑生過於照顧。

近年,台灣政府為了維護台灣人的權益,已開始刪減對僑生的特別照顧和優惠。

台政府更開始大規模開放招收外籍生,包括台灣的大學更多地以外籍生身份招收大馬學生。台政府對各大學進行國際化水準評鑒,並以在該校升學的外籍生人數來計算。

津貼更高更吸引

台灣教育部、外交部、經濟部及國科會都設有獎學金讓外籍生申請,每個月津貼外籍生可高達2萬5000至3萬新台幣(2500至3000令吉),這比起僑生一般上每學期只能獲得3000至5000新台幣(300至500令吉)獎助學金相比,以外籍生身份,顯然對國外學生在就學方面更有利。尤其是對於可自由選擇以外籍生或僑生身份入學的大馬籍學生來說,前者更具吸引力。

3名孩子在台灣留學的劉道南,上個月為了第4名孩子入學台灣事宜,特地到台灣去詢問升學資訊,探訪校園。然而,他卻對孩子如今可選擇以僑生或外籍生身份入學一事,完全不瞭解。

他表示,雖然本身全部的孩子都在台灣就學,但他卻不知道來台灣升學可以以外籍生身份申請,也不瞭解究竟外籍生和僑生有什麼差別。

他說:「過去董總也沒有提供這方面資訊。而學校方面,都是以通過僑委會來替大馬學生處理升學保薦,所以,從來也沒有想到會有外籍生這回事,更無法從兩者中做選擇。」

「一直以來,都是學校替我們的孩子做申請台灣升學的行政作業,都沒有告訴我們進一步的資訊。」

校方也搞不清楚

退休獨中老師兼2003年林連玉精神獎得主的劉道南認為:「如果台灣政府真的大規模開放大馬學生可自由選擇身份申請入學的話,就應該告訴我們家長,讓家長可從中衡量,究竟哪個身份對孩子就學比較好。」

留台7年的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三生吳欣怡則批評道,搞不清楚僑生和外籍生身份的差別,何止是學生而已,學校一些單位也處在模糊狀況。

「有位房姓學長,在某大學曾經被要求從僑生轉換成外籍生身份,以增加該大學的外籍生人數,以便能在台政府的國際化水準評鑒上『看起來有更好的成績』。」

而在去年,原本就讀中正大學化工系的一位胡姓大馬僑生,因志趣不合,以外籍生身份申請轉入雲林科技大學視傳系就讀,後來「東窗事發」,被校方發現他身兼僑生和外籍生雙重身份,觸犯僑生不能轉換為外籍生的規定,被勒令退學,校方叫他又換回僑生身份。

直到這事件爆發時,台教育部才明確說明「一日僑生、終身僑生」的政策。吳欣怡直指,上述房姓和胡姓大馬生的經歷,都顯示不止學生搞不清狀況,連學校或一些單位也搞不清楚。

相關報道: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