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1日星期日

僑生,你的名字叫「弱者」?(系列3)(完結篇)

2009年2月28日 東方日報 王慧儀 報導

今年1月,台灣教育部通過了僑生回國及輔導辦法修正草案,讓所有僑生在4年大學畢業後,不必先回國2年,就可直接用申請的方式就讀台灣的研究所碩士班,並在2月開始實施。

在過去,基於牽涉到台灣特殊和敏感的政治背景,無論大馬留台生和台灣社會都對僑生政策有一定的爭議和困擾。但無可否認,一直以來台灣僑委會和相關單位也不斷修正僑教政策,而近年在推動台灣大專院校國際化的當兒,同時拉近僑生和外籍生之間的福利差異。

台灣政策開放 僑生出路更廣

過去,在台灣就讀大學的僑生,如果在畢業後想繼續就讀台灣的研究所,必須離開台灣2年,才可以以申請的方式再度到台灣就讀碩士班或大學研究所,否則必須和台灣本地生共同競爭,以台灣的大學錄取本地生的標準入學,例如須參加考試、面試或口試等各種甄選程序。

相反的,外籍生身份的學生在台灣的大學畢業後,卻可以立即用申請的方式,只要通過申請學校單位的審查,即可繼續就讀碩士班或研究所。

如今,台灣教育部為了讓僑生和外籍生的權益能更為平衡,剛在2月放寬現有的島內大學畢業僑生再升學管道,讓他們也能以立即申請的方式繼續修讀台灣的碩士班,只要符合資格,不再需要浪費時間先回國等2年後再申請。

僑生可直接申請讀碩士

台灣教育部指出,根據過去的做法,猶如間接鼓勵海外華裔學生用外籍生的身份來台就讀碩士班,因此放寬條規,使僑生和外籍生就讀碩士班的入學方式趨於相近。

台灣政府的教育政策正不斷進行開放。留台23年的台灣中原大學宗教研究所教授曾慶豹說,過去台灣對於外籍生政策並不是很積極,如今教育部鼓勵和資助各大學招收更多外籍生,主要是為標榜自己的國際化及突顯主體性。

「當初我們來台灣,是在台灣各大學及各科系的規定名額(保送)下入學,相反的,外籍生的入學標準是彈性處理,入學名額也比較少,早期在一個大學科系內可能只有2至3位外籍生。但現在情況大大不同,除了因為教育部的資助,在台灣政府標榜國際化的當兒,凡是達到招收外籍學生數額的大學都可獲得教育部的津貼。」

「之前台灣的國立大學在接受教育部的資助的同時,被規定必須招收到一定數額的外籍生,以及開始一定數額的外語班,然而那時無法達到要求。也有部分大學把原本的僑生,基於他們持有國際護照,而把他們納入外籍生人數里。我覺得這種施政背後是有其複雜的意義背景。」

在大馬,董總學生事務處主任黃金貴認為,根據台灣的發展,更大規模招收外籍生是大學提高榮譽的管道之一,因此大學不吝設立更多獎學金來吸引外籍生。這對我國學生也是大好機會。而相對地,已比早年遜色的僑生福利政策,在這種競爭環境下也有望獲得改善。

黃金貴對於未來我國獨中生到台灣升學的趨勢,保持一定的警惕和關注。他猜測,未來如果台灣大學對中國大陸開放,僑生政策及現有的福利資源和學額都可能面臨改變,大馬獨中生爭取學額面對更大競爭。

留台聯總會長姚迪剛認為,早前僑委會就已體認到僑生政策對大馬學生的適用性問題,加上面對台灣教育走向國際化的趨勢,僑生教育政策是否有改變的需要?

但他說:「今天就算僑委會要改變也不能馬上完全轉換過來。尤其在政黨輪替後,台灣政府從注重舊僑(僑生)到注重新僑(外籍生),如今的台灣政府則是希望兩者並重。」僑生可以與外籍生一樣直接以申請方式就讀研究所,就是一個實例。

他指出,儘管台灣政府有對國際學生需求增加的趨勢,但不代表會消除僑生政策。他認為未來的一個可能性是,台政府或會以國際生作為統稱,管理範圍包括僑生和外籍生。


相關報道
* 保送制開方便門 獨中生留台成風
* 身分既定 不能轉換
* 入學大小事 外籍生自理
* 學長經驗分享 訊息或有誤差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