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28日星期六

僑生,你的名字叫「弱者」?(系列1)

2009年2月26日,東方日報,報導 - 王慧儀

台灣特殊的歷史和政治背景,造成我國留台學生被冠上「僑生」身份。許多潛在問題隨著不同時代的演變,已慢慢浮現。

眾多包括來自大馬的僑生,他們對於台灣政府給予的特別「照顧」和「優惠」福利,也有了不同的體會。一些僑生甚至認為這是造成他們被「歧視」的源頭,而隨著台灣政府給予僑生教育的資源與經費逐年減少,在一些層面上,僑生身份不如外籍生。

而且,許多大馬學生並不曉得,他們其實可以不以僑生身份,而是以外籍生身份到台灣升學的。

今天第一天上課,上課前老師用溫柔的語氣問在座學生:「你們當中有誰是僑生?請舉手。」

老師看了看幾位舉手的學生後即說:「各位同學,請你們注意這些舉手的同學,多照顧他們,因他們是僑生,所以能力會比較差……」

就讀國立台灣大學人類研究所的大馬籍學生許湘彩說,她就曾有過類似經驗。在國文(中文)班考試開始前,老師對班上考生說:「如果你們是僑生,可在考卷上註明身份,老師會特別給予通融。」

不獲台灣本地生認同

許湘彩認為,這樣的現象,其實是僑生被當成是一個弱者。「在台灣本地生眼里,我們都是成績差,卻可以靠加分進入大學的學生。」

這種把僑生視為弱者的眼光,從僑生讀大學先修班開始,直到正式升上大學,都不斷的出現。無法承受的學生,會對心理健康帶來影響。

許湘彩就說:「對於部分僑生而言,既然你(台灣的大學校方)都認定僑生比較差,我就墮落、差給你看!」

另一名留台長達7年的大馬籍僑生吳欣儀則說,台灣僑委會一直認為這是對僑生的優惠政策,其實對海外留台學生而言,卻其實是被歧視的源頭。

她說,這讓她意識到,僑生身份除了讓她有被排擠的感受,也不獲得台灣學生的認同。

而事實上,針對台灣教育部給予僑生的優惠,台灣社會從1980年就開始提出不滿的聲音。

日後驚覺政治背景

根據我國留台聯總刊物的記載,1989年台灣大學聯考期間,出現了一批以台大、陽明、台北、高雄等醫學院大學生的名義發佈的《我們要求一個真正公平的大學聯考──請正視僑生問題》傳單,要求修改被他們視為不公平、不合理的僑生教育政策,以及台政府讓僑生享有高於台灣本地生的福利。

這些「優惠」福利包括:台灣大學本地生與僑生的比例表人數分配不均;僑生擁有優先住宿;學期成績2/3不及格不必退學;不必服兵役等。

對於這些台灣本地生的不滿,吳欣儀說:「我比較在意的是,(他們)一直用『我們政府對你們僑生很照顧』,不斷強調『照顧』與『優惠』,這種說辭從僑大聽到台大!」

「在日常生活中,也聽到一些台灣本地生說,為什麼我們政府要對你們這麼好?而我們本身也會質疑,為什麼自己要接受台灣政府這麼好(不一樣)的待遇?」

「這時候,我才發現,原來我不是一個單純從大馬到國外求學的留學生,原來這一切都有一定的政治背景。」吳欣儀激動地說。

相關報道:

* 爭取文化認同 僑生定義籠統
* 靠實力扭轉歧見
* 留台半世紀 不知僑教政策
* 早期被視為「國民」 留台生須受軍訓

沒有留言: